对于USB Type-C解决方案,连接器上的CC1和CC2引脚在源端与接收端之间承担连接建立与管理的关键功能。
![图片[1]-Type-C的CC引脚确实设计得比较精妙-PCB设计社区-FPGA CPLD-ChipDebug](https://chipdebug.com/wp-content/uploads/2025/09/20250912123818400-wxsync-2025-09-30c1f9aa59d5074533fbba2914593769.png?v=1757651900)
主要用于实现以下目标:
-
检测USB端口之间的连接状态,例如识别源端与接收端的接入; -
识别电缆方向与信号线序,以正确路由USB数据总线; -
协商并确定两端设备的数据传输角色; -
实现VBUS的配置与管理,包括USB Type-C电流模式或USB Power Delivery协议; -
对VCONN进行配置,以支持电子标记电缆等扩展功能; -
识别并配置可选的替代模式与附件模式。
1、连接检测机制
USB Type-C利用上拉电阻(Rp)和下拉电阻(Rd)构成的终端模型,用于识别设备间的连接状态。在实际应用中,源端在CC1和CC2引脚上均提供Rp电阻,而接收端则提供Rd电阻。当源端检测到CC引脚上的电压因Rd的存在而下降,即可判定接收端、有源电缆或通过有源电缆连接的接收设备已完成接入。
![图片[2]-Type-C的CC引脚确实设计得比较精妙-PCB设计社区-FPGA CPLD-ChipDebug](https://chipdebug.com/wp-content/uploads/2025/09/20250912123820102-wxsync-2025-09-4ce67d723e72f68b30c67116453122eb.png?v=1757651900)
2、电缆方向识别与信号路由
Type-C电缆中仅使用一个CC引脚建立通信方向,另一CC引脚则可作为VCONN,用于为插头内的电子元件供电。标准Type-C电缆的布线设计使CC线与第一组SuperSpeed差分信号线(SSTX±1/SSRX±1)保持对应关系,从而借助CC线和高速数据线的物理排布识别电缆方向与信号翻转状态,实现数据通道的正确路由。
3、数据角色协商
通过识别设备端接入的具体CC引脚(CC1或CC2),主机可判断应使用的SuperSpeed信号通路,并依此控制数据开关以实现信号路由。同样,设备端也可通过检测主机接入的CC引脚,自主配置其SuperSpeed信号的接收与发送路径。
4、VCONN配置机制
对于具备电子标记的Type-C电缆,可通过VCONN引脚上的Ra电阻标识其属性,如载流能力、制造商信息等。当源端检测到Ra电阻时,即会启用VCONN电源,为电缆中的电子元件供电。
5、Vbus的识别与配置
源端通过调节Rp电阻(或使用可编程电流源)对外宣告其可提供的电流能力,如默认/1.5A/3A等不同等级。该Rp阻值将在CC线上形成特定电压(vRd),接收端通过测量vRd以判断可摄取的最大电流值。若接收端需超过默认电流的供电,则需依据vRd准确识别源端的供电能力。
![图片[3]-Type-C的CC引脚确实设计得比较精妙-PCB设计社区-FPGA CPLD-ChipDebug](https://chipdebug.com/wp-content/uploads/2025/09/20250912123820211-wxsync-2025-09-f94f747bef28d0253eeb3eaf78e2b276.png?v=1757651901)
6、替代模式与附件模式的协议
若接收端支持USB Power Delivery或替代模式等高级功能,则需通过CC引脚进行USB PD协议通信。具体模式的进入与退出由USB PD结构化的VDM(Vendor Defined Message)通过“进入模式”与“退出模式”指令实现控制。
所以USB PD协议通信并不是通过传统的串行数据(像D+/D-那样)进行的,而是通过在CC引脚上调制电压信号来实现的。它使用一种叫做 BMC(双相标记码) 的编码方式。
当两个支持PD协议的设备连接后,它们会通过CC引脚进行一轮“谈判”:
1.电源(如充电器)会告诉接收端(如手机/电脑):“我可以提供5V/3A、9V/3A、15V/3A、20V/2.25A等多种电压和电流组合。”
2.接收端根据自己的需求(比如电池当前状态、芯片支持的最高充电电压)从中选择一个最合适的组合,比如“请给我20V/2.25A(45W)”。
3.电源收到请求后,调整内部电路,输出协商好的20V电压。
4.整个谈判过程在毫秒级内完成,这就是为什么你的笔记本插上充电器后能瞬间从5V“握手”到20V。
没有回复内容